资源浪费成制约和田玉发展主因
和田玉一直有“中国玉”的美称,又被称为真玉,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浓厚的中国气质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近十年间其价格更是成百倍的增长,但疯狂神话却在近期停步,据记者了解和田玉交易市场已经出现疲软,交易量和价格都有明显下降趋势,为什么会出现“量价齐降”的情况呢?
业内人士称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粗放开采和粗制滥造,造成和田玉整体品质下降,影响了和田玉市场的交易量。业内人士表示和田玉行业需要一次改革,从源头规范行业细则,才能保证和田玉相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田玉资源浪费严重是制约和田玉发展的主要因素,资源浪费出现在开采到加工到交易的整个产业链条中。
和田玉主要分布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和田、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北坡,因为是原生矿分布极不均衡,矿体规模和形态变化较大,地质勘查难度较大。虽然新疆和田玉地质工作成矿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整体区域资源勘察尚未全面进行,矿区普查、详查极少,资源储量尚不清。
山料开采中,由于开采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现在仍然是粗放型开采方式,采用传统的打眼放炮方式开采,玉石被炸碎,能够用于生产的仅有20%,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开采企业往往对矿脉中出现的市场价格较高的白色玉矿较为青睐,对其他颜色的玉矿破坏更加严重。为逃避资源税,采矿企业偷采滥挖现象也很普遍,实报的资源开采量与实际相差甚远。由于路途极为艰险,当地政府受地质条件、人员、资金等制约,无力进行有效的监管。
好的玉料也要有好的雕刻才能成为一件艺术品,正所谓“玉不雕不成器”。但据记者了解,目前新疆绝大部分是个体的、手工作坊式的小规模加工,设备相对落后,雕刻工艺、技术水平不高;品牌意识不强,产品设计雷同,时代、文化特征不突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整体缺乏对和田玉文化的提升和加工工艺技术的研究、投入。
可以说在加工方面,新疆的产业发展都比不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就以上海为例,上海汇聚着一批知名玉雕师,包括海派玉雕新秀穆宇静女士在内,他们在雕刻过程中不仅珍惜玉料还会注重其作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穆宇静的作品雕刻细腻,玉雕构思富有创意,曾获多项奖励。她一手创办的琢艺轩和田玉工作室也聚集着一批优秀的玉雕工作者,工作室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在保证籽料质朴特质下细心雕琢,增加了和田玉的附加价值。很多玉石爱好者都喜欢收藏购买琢艺轩的和田玉玉雕作品,不仅能够保值、增值,而且琢艺轩推出的和田玉挂件更能提高佩戴者的气质。
此外,据数据显示,新疆出产的和田玉原料90%以上送到北京、上海等地加工,雕刻的成品中有60%运回新疆出售,这样的加工销售模式无疑增加了和田玉玉雕作品的成品,其价格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也无疑是一种成本的资源浪费。
和田玉行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杜绝资源浪费,合理开采、精细雕琢、加工销售渠道顺畅,做到这些和田玉行业将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